避免大腸癌變及早切除瘜肉

 

    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,台灣國人每年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,自1996年起,大腸癌躍居癌症發生人數為第一位,成為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症狀,目前每年有超過一萬五千人被診斷為大腸癌,同時每年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而死亡,死亡率占所有癌症死因之第三位,僅次於肺、肝癌,可見大腸癌在國人健康佔了不可忽視之一環!

    大腸癌之致病因素,並非單一原因,可能是多重因素,包括遺傳、基因突變、致癌物質、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而成,另外長期的發炎,如發炎性腸道疾病也與此病有關,大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裡急後重、大便變細、便血、大便帶有黏液,或是沒有明顯的理由下,排便習慣改變(如持續便秘或腹瀉),體重減輕、貧血症狀等,嚴重的大腸癌若造成腸阻塞則會有腹痛腹脹、嘔吐等不舒服的症狀,不過一旦大腸癌已經產生症狀,往往已經比較嚴重,除手術外也要加上化療,早期的大腸癌並無症狀,必須藉由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!

   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的大腸癌都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演變而來,因此如能夠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並予以切除,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另外若能夠早期診斷,即便是已經發展成大腸癌,只要能夠接受適當的治療,仍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。

    目前政府輔助50-74歲,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,值得注意的是,若檢驗為陽性,僅能代表糞便中有檢驗出血液成分,至於出血是來自於大腸癌或瘜肉,還是因為黏膜出血或是痔瘡所造成,需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,據統計約有一半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人,證實有大腸瘜肉,另外糞便潛血陽性的人當中每22個就有1人確診已罹患大腸癌,說明了進一步檢查的重要性。

    此症之病友,都需藉由外科手術才能獲得完整之治療,過往此手術是以剖腹之方式進行,術後不免面臨傷口疼痛、腸沾黏等問題,而近30年來之發展,腹腔鏡大腸手術利用幾個小切口,經由導管伸入腹腔鏡及器械,傳統手術切除範圍,完成大腸癌根治性受術,不僅能將腫瘤切除乾淨,病人因傷口小可減輕術後疼痛、排氣及進食時間與住院天數都可縮短,而凝血功能異常,嚴重的心肺功能不佳、嚴重腸阻塞、腫瘤過大或嚴重沾黏臨近器官等,就不太適合腹腔鏡手術。

    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,若為陽性,進一步檢查,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,大腸癌治療率是很高的。

HOME » 最新消息 > 熱門訊息